国企改革给劳务承揽带来哪些新机遇?一个案例给你讲明白!

IMG_256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及其改革提出了新任务。报告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由此可见,国企改革的核心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企改革分布的产业看,主要集中在工业,在国企改革过程中,首先需优化人员结构。

在该变化中,劳务承揽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业务形态,将迎来新机遇。本文以湘衡盐化劳务承揽项目为例,为你讲明白国企改革为劳务承揽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从国企改革分布的产业看,众多国有资本分布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矿产等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属性行业,通过推进国企整改,打破垄断,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要求。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企集团公司往往有巨大的包袱负担,比如职工安置,在处理职工安置时,如处理不当,则引发成社会性集体事件,特别是制造型国有企业,处理不好,则产量面临严重性问题。

因此,国企改革首先是将臃肿的人员结构,进行精简,将部分产能低的人员裁掉,将部分风险高、非核心工序外包给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以确保总体产量和效能。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将非核心工序承揽下来,助力国企改革优化人员结构。

 

1.国企改革现状

1.国企改革历程

纵观我国国有制企业改革,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改革。

1978年 -- 只进行经营权的改革。

1986年 -- 股份制试点。

1993年 --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2004年 -- 纵向深度改革。

目 前 -- 到目前的供给侧改革。

 

2.国企改革取得成效

经30多年历程,我国的国有经济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布局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改革优化了国有企业的分布和结构,使国有经济向控制国家产业命脉的重点行业集中,并且在其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领域的支柱作用体现地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竞争力逐步提升,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数据显示,我国的国有企业呈现出数量减少,但资产总量和利润总额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7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376443.6亿元,同比增长15.9%,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1788.5亿元,同比增长24.9%,在市场竞争中,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逐渐显现出来。

IMG_258

 

3. 国企改革用工情况分析

在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石化、政府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中,劳务派遣已成为其普遍用工形式的一种,有部分企业员工派遣比例已大大超出总用工数量的10%。银行、电信、电力等行业,更是劳务派遣用工大户,劳务派遣人员比例甚至已达70%。

电信、电力等派遣工较多的企业将迎来一系列如何处理劳务派遣工的难题。但是,如果是劳务承揽的形式,国企处理起来,要远比处理派遣员工简单。所以,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劳务派遣转型到劳务承揽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1.面对成本与管理的双重压力

人社部2013年8月开始就《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称: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相关负责人介绍,人社部和全国总工会曾希望这一同工同酬权利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但因受到用工单位的强烈质疑,而定义为不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

如有一家央企集团算账称,其当年全行业利润是300多亿元,如把劳务派遣职工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同工同酬(含保险和福利)就会吃掉近260亿元的“利润”。

企业员工派遣比例如控制在总用工数量10%以内,意味着很多派遣工将面临是否被用工单位“收编”。但用工形式的变化和人员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仍会对企业业务造成影响。对于身处经济转型期的企事业单位,尤其派遣员工比例较大的企业,如将所有原派遣员工“收编”为正式员工,其成本、管理等各方面在短时期内都会造成较大的压力。

以电信行业为例:

2013年6月1日,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划定了劳务派遣的范围:公司岗位中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网络维护、客户服务等相应工作岗位。也就是说,派遣工几乎可涵盖公司所有业务岗位。

2011年,有数据称,中国联通大约有15万正式工,劳务派遣工35万。据通信人家园网友爆料,2011年联通派遣工比同岗正式工收入每年少2万元。假如全部“收编”,同工同酬,并且各个派遣工都以同一岗位计算,那么联通需要多支出70亿元,而联通当年净利润42.1亿元,成本之大可想而知。(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2.面临巨大的用工风险和产能不足问题

在等级制度分明的某些运营商内部,劳务派遣工因其身份差异,呈现不满情绪,与企业之间的劳资纠纷时常发生。所以,如果不“收编”,在派遣员工过渡期及以后,或劳动合同到期后的去留问题,都将成为运营商未来一段时间所需应对的巨大的潜在劳务派遣用工风险。

以电信行业为例:

超过50%的劳务派遣工由于人工成本的压力,必然无法全部把该类劳务派遣工转正以达到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在10%以内的目的,因此裁员就在所难免,而大批量裁减“事务性工作最多、拿钱最少”的劳务派遣员工必然面临众多基础性事务工作没人干,产能不足问题亦会随之而生。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国企央企面临双重责任:一方面是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既要解决社会的充分就业问题又要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另一方面是经营责任,要求企业既要盈利而发展国家经济又要调整实现劳务派遣工同工同酬。

 

2.劳务承揽商业模式的出现

从以上可以分析出劳务承揽出现的机会。一方面,劳务派遣已无法满足国企改革过程的需求,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务派遣的员工成为国企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潜在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相关法律的出现,孕育出了劳务承揽模式。

在新环境下,如何继续合法保持企业用工的灵活机制,规避用工风险,又能最大程度优化企业用工成本?这如今成了各用工单位特别是国企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IMG_259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保留灵活用工机制是用工单位的永恒的需求;

(2)严格控制用工成本的快速上升是用工单位永恒的追求。

目前市面上提出的转型方法就是业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称之为劳务承揽)。而转型做业务外包,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来讲有两块致命的短板,一是外包资质,二是现场管理经验。鉴于此,我们发现某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创建了劳务项目服务承揽商业模式。

 

3.案例分享

以湘衡盐化劳务承揽项目为例。

 

案例背景:

湖南湘衡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盐矿),隶属盐矿所属湖南轻工盐业集团。湘衡盐矿成立于1969年,营收逐渐上涨,2011年完成改制,2012年逐渐引进阿克苏诺贝尔离子膜电解生产工艺mTA技术,改装生产线,为成功上市做了大量技术性铺垫,2016年提出上市计划,2018年3月27日正式登陆A股市场(湖南盐业)。

盐矿前身为湘衡盐矿,经整体改制之后,称之为“湘衡盐化”。湘衡盐化属于典型的国企整改制造性企业,整改之后,将内部非核心岗位、辅助工序的作业外包出去,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效能的目的。

由于厂区位置较特殊,厂区占用了大量农地,周边居住着大量原著村民,因此,部分非核心岗位、辅助工序作业外包给当地居民承包商。但随着时间推移,外包生产业务给当地居民的隐形弊端逐渐显现(如价格提升、产品不合格等),因此需要引进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来改变这一现状。

业务介入机会:

2012年,湘衡盐化做出了一系列优化动作,一方面在生产设备上,为后期自动化生产线做布局;另一方面,破除人员隐形隐患,优化人员结构。如,引进阿克苏诺贝尔离子膜电解生产工艺mTA技术、改装生产线、打破当地居民外包生产线的格局等,为2016年提供上市准备做前期部署。

2013年,衡阳分公司(以下简称衡阳红海)恰恰借助了盐矿“打破当地居民外包生产线的格局”的机遇,介入了该项目。

承揽工序:

业务覆盖从一个盐厂部门,拓展到包装厂、物流中心、仓储中心、热电厂、制卤厂总计330多人灵活用工劳务承揽项目,含盖包装工、叉车工、保洁工、安保、后勤保障(输煤工)、机械操作工等多个工种。

IMG_260

 

项目主要工作内容

案例亮点:

衡阳红海介入盐矿,充分了解盐矿所需,并结合其特殊的区域位置特点,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最开始承揽“包装工序”,扩散到承揽“包装工、叉车工、保洁工、安保、后勤保障(输煤工)、机械操作工”等多个工序。

目前,承揽的工序除前端生产技术性、后端销售性工序之外,其他工段的工序基本涉足。经“持续提高客户生产效能、降低客户成本、客户/员工关系维护到位、确保生产品质和服务质量”等显著性成果体现,逐渐巩固了衡阳红海在湘衡盐化的地位。

 

4.劳务承揽的机遇

在国企改革背景下,劳务承揽将迎来哪些机遇?

在国企改革越发深入的情况下,国企对外派员工的需求。将逐步从劳务派遣转向劳务承揽,实现规范用工,降低用工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拓展,国企在经营情况良好的情况下,生产线可能由原来落后的人工生产线逐渐转变为智能生产线,那么,将推动劳务承揽从原始的承揽简单的工序,逐渐转变为带着智能设备进入工厂的新形式,从而推动劳务承揽业务进一步升级。

首页    咨询服务    国企改革给劳务承揽带来哪些新机遇?一个案例给你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