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前女性在职场发挥的价值已经不输男性,但男女工资差异始终存在,女性在职场乃至社会遇到的不公平事件也时时刺痛人心。尤其是近两年,关于女性权益受损的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但是在争取平等权益的热烈讨论中,造成性别不平等待遇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却很少被人提及。
本次,广东弘智人力资本研究院将从近三十年男女工资差异变化趋势的角度,去剖析不同时代男女权益差异与社会、时代发展的关联,来总结影响女性在职场待遇变化的客观因素,以期为减少性别不平等贡献一点力量。
1. 历史变迁:近三十年性别工资差异
变化情况:1990-2000年,中国性别工资差异显著扩大,且对女性的歧视有扩大的趋势。199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工资约为男性工资水平的77.5%。2000年,女性工资降到约为男性工资水平的70.1%。1990年-2000年间,中国女性就业的人数比例始终维持在37%-38%之间,整体就业人数仍比较低。
时代剖析:国有大型国企实行“公司化”和中小国企实行“民营化”。尽管提升了国企的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普通员工福利待遇的降低,女性在这种背景下受到了更大的影响。
变化情况:2001-2010年,早中期性别工资差异不断缩小,2003年女性平均工资增长到男性的80.6%;但后期随着2008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男女工资差异显著增加,致使2010年女性工资降低到只有男性工资的65.8%。
时代剖析: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一方面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就业需求日益增加;此外,企业的管理、职工权益等也日益规范。这些都让男女工资差异不断减小。但是由于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也影响了员工薪酬待遇,尤其是女性的就业需求和工资待遇。
变化情况:2011-2020年,前期性别工资差异逐步减小,2015年女性平均工资增长到男性的77%;但随着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女性就业情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016年女性工资占比降低到男性的72%;随后随着出生率恢复正常,甚至加速降低,女性的工资水平相对逐步提高,2020年女性工资增长到男性工资水平的83%。
时代剖析:本阶段初期经济开始好转,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超过男性,男女工资差异开始减小。但随着2016年国家全面开放二胎,大批女性选择生育二胎,同时也使得她们面临来自家庭与工作的两方面的困境,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随后,我们可以发展在短暂的一两年胜率高峰以后,出生率持续加速降低,意味着生育的女性减少,女性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女性的工作待遇也开始相对稳步提高。
小结:通过性别工资差异与时代变化的协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性别工资差异与经济发展、就业情况、生育政策都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经济的良好发展会逐渐减少性别工资差异;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生育政策的出台均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增加有较大的影响。
2. 性别差异趋势展望
随着当前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操作类、体力类岗位被机器逐步取代,加之人口老龄化加深对护理等岗位需求的增加,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观念的提升。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可预期的未来,性别工资差异将会逐渐减弱,女性的社会地位将会稳健增长。当然这一切都将建立在国家稳定、经济平稳发展的背景下。因此,国家和平昌盛,性别不平等将消退无影。